4月2日是“世界孤独症日”。孤独症儿童常被人们称作是“星星的孩子”。他们就好像来自遥远的星球,在夜空中独自闪烁。近年来,尽管孤独症已经受到了社会大量关注,但仍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。
什么是孤独症?
孤独症也称自闭症,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,以社会交往障碍、交流障碍、局限的兴趣、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为主要症状,患儿多数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滞。
认清关于孤独症的5个误区
误区1:孩子仅仅是性格孤僻
很多人对孤独症存在误解,认为孤独症儿童只是性格内向、孤僻、不合群。实际上,孤独症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、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。孤独症儿童在社交场合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困难,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孤独症等同于性格孤僻,而应该深入了解孤独症的特点和表现。
误区2:孩子得病,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
孤独症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永久性神经发育障碍,与父母的关爱程度无关。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,但已有研究表明,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包括遗传、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。
误区3: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,孩子长大就好了
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只影响儿童,疾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好转,其实不然。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年后会拥有一定的沟通能力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摆脱了疾病的影响。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交和沟通障碍,他们需要持续接受家人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。
误区4:孤独症患儿必须接受统一的治疗
每个孤独症儿童成长环境千差万别,发病影响因素各异,治疗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。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适应新环境、学习新技能。需要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特点,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,提供个性化、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,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,对此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。
误区5: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是专业机构的事,家庭无能为力
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将孤独症儿童送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,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。实际上,家庭是孤独症儿童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。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过程,了解孤独症的特点和应对方法,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、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。
来源:学习强国